“十三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
建设任务书
实验室(站)名称:农业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站)依托单位(盖章):内蒙古农业大学
实验室(站)主任(站长):贾玉山
通讯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鄂尔多斯东街29号
联系人:格根图
办公电话:0471-4318929
手机:13847171066
传真:0471-4301371
E-mail:gegentu 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16年12月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一)建设目的
1、支撑我国草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近年来,美国等饲草生产先进国家的优质草产品,大量出口到我国。据我国海关统计,2016年中国进口苜蓿干草总计146.31万吨,相比2015年的121.36万吨增加20.57%,进口金额总计44998.40万美元,同比下降4.00%;进口燕麦干草总计22.26万吨,同比增47.00%,进口金额总计7307.32万美元,同比增38.39%。我国拥有饲草加工企业300多家,年设计能力超过500万吨,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优质饲草产品生产比例低,商品化程度低,每年能够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优质饲草产品不足200万吨。因此,急需通过相关科技平台研发生产和管理技术,提升我国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2、建设“草畜结合”平台,促进草食家畜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乳、肉、绒产业大国,但不是强国。归其原因,我国依靠丰富的草地资源条件,可以生产出一定规模数量的畜产品。但是,由于草畜结合脱节、优质饲草产区和优质畜产品产区分离等现实问题,使大多数养殖企业很难生产出优质的畜产品,产品不仅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导致国内草食家畜养殖效益日益下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需针对我国草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牧草栽培、加工和高效利用技术,以此促进草牧业发展,建立能够促进草畜有机结合,草畜高效转化的科研平台,保障我国草食家畜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
3、搭建适合农村牧区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服务平台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草原生态奖补、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草原牧区逐渐走上了减畜增效的产业转型之路。为此,如何提高优质有限的饲草资源的转化利用效率,减少饲草资源浪费,提高畜产品数量和质量,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亟需相关科研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可行、有效的方法。
4、大力发展区域性草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地跨西北、华北、东北,地域宽广,牧草资源富集、区域性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浓郁的特点。以现有自然、地域、民族资源为基础,开展区域性牧草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强力推动草产业与其他优势产业相结合,服务于生产一线,切实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及农牧民生活质量,力争把区域性草产业发展的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二)建设意义
1、维持北部边疆生态稳定
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草原奖补等历史机遇,推动草产业与我区优势资源相结合,以服务我国草牧业及现代草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为平台,努力抓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坚决守住草原牧区少数民族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把发展多尺度区域性草产业、服务地方作为社会职责。
2、整合专业生产技术,推动草牧业健康发展
草牧业是推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改革的重要内容,发展草牧业是我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草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科技,优质饲草栽培管理、加工与利用是补齐“草牧业”发展的短板,是完善产业链条的重要衔接环节,以科技创新推进转型升级,实现草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延长草牧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好草、好畜、好效益”,打造草牧业发展的新标杆。
3、提升草学学科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区域性学科建设
草学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学科内涵和外援均得到了丰富和提升。随着我国草牧业新理念的提出和草产业的迅猛发展,能够服务于产业一线,促进草畜高效结合,从本质上改善我国草牧业产业上“草畜分离”。但是,技术上“研发和应用分离”的科研平台缺乏问题,日益严重。我国现有一大批牧草栽培、加工和高效利用方面的专业人才,将专业技术和产业问题相结合,以技术研发、发展学科建设为目标,建设与产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专业性实验室,对促进“产学研”融合,提升草学学科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任务
本实验室根据我国草牧业发展现状,特别是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需求,拟定围绕下述几个方向开展相关研究,并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相关人、财、物等保障条件的建设。
(一)优质、高产饲草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牧草环境适应性、水肥利用效率及田间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探索解决影响多年生饲草种植田稳产、高产技术难题。
1、应用基础研究
(1)牧草及高产饲料作物环境适应性机理研究
(2)牧草及高产饲料作物水肥利用规律及效率研究
(3)饲草生产田杂草、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控策略研究
2、技术创新难题
(1)饲草品种与环境时空异质性匹配问题
(2)优质豆科牧草安全越冬返青问题
(3)牧草生产成苗、保苗关键技术综合配套研究
(二)优质草产品加工贮藏技术及产业化生产模式研究
重点研究饲草原料及加工产品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动态,确定适宜的原料收获技术和生产技术工艺;研究草产品加工贮藏技术与环境条件的契合性,确定安全、高效益的产品生产模式;研究不同草产品贮藏特性和营养劣变机制,确定草产品安全贮藏技术条件和安全贮藏时限。
1、应用基础研究
(1)优质草产品原料收贮机理
(2)草产品加工环节营养物质耗损机制
(3)草产品贮藏营养物质损耗及其劣变机制
2、技术创新难题
(1)确定草产品原料田间快速收获技术
(2)确定高效、低损耗草产品加工调制技术
(3)确定草产品安全贮藏条件和控制技术
(三)饲草资源安全、高效转化利用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基于栽培饲草的“种-收-贮—养”一体化,基于天然饲草的“保护+开发”一体化草畜时间、空间匹配生产模式;研究不同饲草产品组合饲喂利用机制,提高饲草转化利用效率,研发饲草资源效益最大化技术体系和产业化生产模式,支持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
1、应用基础研究
(1)饲草组合效应机理和牛羊饲草供给调控机制
(2)人工草地生产系统中草畜耦合模式
(3)饲草品质快速检测技术
2、技术创新难题
(1)探索解决草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产业化模式
(2)探索农牧区草畜高效耦合产业模式
(3)建立适合我国产业特点的草产品品质及安全性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和标准
三、建设目标与考核指标(具体量化)
(一)总体目标
作为服务我国草牧业及现代草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平台,实验室把服务于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解决草原牧区少数民族生态、生产、生活问题和服务地方饲草栽培管理与饲草产品加工利用作为社会职责,开展相关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服务于生产一线,提高企业及农牧民收益,力争把文章写在大地上;广泛地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经验,与我国特色相结合,走具有资源特色、产业特色的新型实验室道路。努力将实验室建设为行业领先、国际影响较大、边疆少数民族特色鲜明的草牧业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以研发能够支撑我国草产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牧草高效生产及优质草产品加工利用技术为根本目标;同时,通过建设适合农村牧区社会发展需要的“草畜结合”实用技术服务平台,促进草食家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从业人员增收致富,进而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建设校内、外试验用地6000亩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000万元,整合和完善现有实验室以及智能温室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学科建设工作和重点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包括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会议章程,精密仪器、大型仪器和野外设备管理办法等。
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42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培养和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2-3人;建设农牧区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青年骨干3-4人,引进省部级人才2-3人,柔性引进院士1人,引进杰青2人;国内外学术交流2-3次。
开放课题经费每年50万以上。
申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5项,发表论文100篇以上。出版专著和教材4-6部。标准10-12个。专利12-14项。凝练提升相关成果,形成标志性成果1项。争取省部级奖励4-5项。
重点扶持地方龙头企业4-5个,建设示范基地4-6处,为地方草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及技术服务10-12次。
(二)分年度目标
根据本实验室试运行期间,建设发展目标如下:
1、2016年完成情况
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0篇,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
结合内蒙古自然气候特点和草业生产需要,搜集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区优良抗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在萨拉齐海流基地保存草类种质材料110份;开展苜蓿、扁蓿豆、红豆草、野大豆、三叶草、冰草、新麦草、披碱草等牧草新品种(系)培育及相关基础研究,建立原种繁殖田80亩。培育注册牧草新品种(N071)1个(内农S002饲用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cv.Neinong S002)。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将稳定碳同位素作为草地退化的一项微观指标,分析了欧亚大陆七大草地的植被、根系和土壤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 C)在不同放牧处理下的变化。
在第二届“互联网+”内蒙古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中,“苜蓿干草产品交易中心项目”获得二等奖。获得“草原英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创新人才团队。
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凉城等地开展技术服务3次,开展牧草饲料加工贮藏培训会,培训相关技术人员60余人次。
利用培育出的27个抗旱、耐盐碱的当地牧草品种,通过内蒙古蒙草抗旱有限公司在我国北方地区生态恢复植被建设中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的植被恢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2017年目标
申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论文20篇以上;专著和教材1-2部;标准3-4个;专利4-5项。国内外学术交流1-2次。
采用绿色通道,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加快引进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针对个人制定成长规划,使其尽快成长为领军人物。培养各研究方向青年骨干1-2人;国内外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1-2人。
建设校内、外试验用地1500亩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00万元。
开放课题经费每年50万以上。
重点扶持地方龙头企业1-2个,建设示范基地2-3处,为地方草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及技术服务3-4次。
2、2018年目标
申请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2项;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省部级奖励1-2项;专著和教材1-2部;标准2-3个;专利2-3项。
培养省部级人才1-2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1-2人;引进杰青1人;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1-2次。
建设校内、外试验用地1500亩以上,大型仪器设备300万元。
开放课题经费每年50万以上。
重点扶持地方龙头企业1-2个,建设示范基地1-2处,为地方草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及技术服务2-3次。
3、2019年目标
申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申请省部级奖励2-3项;发表论文30篇以上;专著和教材1-2部;标准2-3个;专利2-3项。
采用绿色通道,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加快引进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针对个人制定成长规划,使其尽快成长为领军人物。培养各方向的研究青年骨干1-2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2-3人;培养省部级人才1-2人;培养杰青1人。
开放课题经费每年50万以上。
建设校内、外试验用地1500亩以上,大型仪器设备300万元。
重点扶持地方龙头企业1-2个,建设示范基地2-3处,为地方草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及技术服务4-6次。
4、2020年目标
申请省部级奖励1-2项;发表论文20篇以上;专著和教材1-2部;标准3-4个;专利4-5项。
采用绿色通道,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加快引进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针对个人制定成长规划,使其尽快成长为领军人物。培养各方向研究青年骨干1-2人;柔性引进院士1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1-2人;培养省部级人才1-2人。凝练提升相关成果,形成标志性成果1项。
开放课题经费每年50万以上。
建设校内、外试验用地1500亩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00万元。
重点扶持地方龙头企业1-2个,为地方草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及技术服务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