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12月,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组建成立,是草牧业学科群中唯一地方院校承建的实验室。由贾玉山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云锦凤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设4个研究方向:优质饲草高产栽培管理、优质多元草产品加工与贮藏、饲草资源高效转化利用和饲草质量及安全性评价。现有实验室固定人员45名,其中教授24名,副教授13名,高级职称人员占总人数82.22%;具有博士学位41人,占总人数91.11%。实验室面积4000平方米,校内外科研基地5000亩,实验仪器设备原值3400万元。“十三五”期间,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要求,本实验配合学科群综合实验室,基本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任务。特别是在运行模式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以及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名单:

主 任 委员:云锦凤 教 授 内蒙古农业大学

副主任委员:张英俊 教 授 中国农业大学

                           贾玉山 教 授 内蒙古农业大学

委 员:白永飞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孙启忠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师尚礼 教 授 甘肃农业大学

              白史且 研究员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李向林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

               顾洪如 研究员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玉 柱 教 授 中国农业大学

                邵 涛 教 授 南京农业大学

                 刘忠宽 研究员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

                 韩国栋 教 授 内蒙古农业大学

                刘景辉 教 授 内蒙古农业大学


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名单:

7c46f0f10ab40b55e0cff304c34c03aa_ead4a860604c48b4858ef153fa64bf03侯扶江

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天然草地大会(IRC)连续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草业科学》主编,《草地学报》和《The Rangeland Journal》副主编,《草业学报》和《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等。长期从事草地-家畜互作调控的                                研究与教学,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干旱区等建设草业试验示范区。

IMG_256张英俊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技术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现担任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际草原大会(International Rangeland Congress)执行委员会委员,Grass and Forage Science杂志副编审,Rangeland Ecology & Management杂志副编审,国内《草地学报》、《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管理与牧草生产。

IMG_256白永飞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641e2bf3149ff27c8905ed914b9583ba_20181203150923114500林克剑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办公室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北京市昆虫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农业昆虫生态学、昆虫种群生态学、昆虫化学生态学等的研究工作,在对B型烟粉虱的寄主选择行为与生态调控机制的研究上取得较大的突破。

IMG_256师尚礼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现代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农业农村部国家草原保护综合技术示范区科技咨询专家,农业农村部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督察组专家,《草原与草坪》期刊主编。科学研究集中在寒区旱区苜蓿新品种选育,良种良法配套,根瘤菌与苜蓿专一性共生等方面。

IMG_256

玉柱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综合示范区专家,农业农村部牧草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草学会草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饲草加工贮藏与利用方面的研究,侧重于饲草青贮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制的相关内容。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81025_48d9ad120e204fcb8dd5525fc20ddada.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邵涛

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亚澳动物生产学会,日本草地学会,日本畜产学会,西日本畜产学会会员。中国草学会草产品加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牧草与草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畜牧与兽医》、《草业科学》、《草学》等学术期刊编委。南京农业大学优秀学术带头人“133”工程第一层次,院级“溢多                                              利育人奖”。研究方向为饲草加工调制与贮藏,反刍动物营养。

72838f4fa4505bb6767902fb3f4ccb2崔国文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东北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草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草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牧草育种、栽培与加工。


  王加亭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高级畜牧师,主要从草原信息化建设、草原遥感监测、草业统计等方面的工作;

src=http___caoye.lzu.edu.cn_upload_news_N20190811110517.jpg&refer=http___caoye.lzu.edu韩国栋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草学学科带头人,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和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任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内蒙古草原学会理事长。致力于草地资源、生态与管理的研究工作,在放牧生态、草地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等研究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贾玉山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草学会草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理事,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专家,全国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专家库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领域政策咨询、发展规划和科技支撑服务专家,长期致力于牧草加工与贮藏、动物营养与饲料、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研究工作。

三、实验室发展定位

重点实验室一直致力于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草学科技前沿,开展饲草栽培、加工与利用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解决我国饲草生产与草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凝练现代饲草产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发挥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的智库作用和科技支撑功能库。

——建设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转化重点实验室为我国领先的技术开发与推广基地。

——面向我国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转化领域,开展前沿应用基础研究,建设成为我国领先的学术阵地。

——吸引和培养一批掌握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转化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成为我国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转化技术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人才聚集地。

——充分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独特优势,立足自身特色,努力打造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端智库。


四、研究方向与学科建设

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是,根据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了优质高产饲草栽培管理、优质多元草产品加工与贮藏、饲草高效转化利用、饲草质量及安全性评价等四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饲草环境适应性、水肥利用效率及田间安全管理、饲草原料及加工产品品质动态变化、草产品加工贮藏技术、饲草“种-加-贮—用”一体化以及饲草质量与卫生安全性评价体系建立与技术开发等宽领域、多角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开发研究。


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草学学科,并联合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和生态学学科共同组成。

重点实验室从汇聚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快学科发展、凝聚团队力量,推进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创造科研成果、实现平台共享,推动协同创新,加大开放程度,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形成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间的良性循环。制定了实验室建设任务书,依据任务书开展实验室建设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内容,并配合综合性实验室完成学科群建设方案规定任务。

五、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本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 45 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共有 37 人,占总人数 82.22%,正高级职称人员共有 24 人,占总人数 53.33%。具有博士学位 41 人,占总人数 91.11%。本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有 8 人在本领域省级以上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11 次。

实验室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制定引进和培养人才政策措施;根据计划并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青年英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刚性引进人才 2 名,培养硕士研究生 172 人,博士研究生63 人,进站博士后 4 人;有 6 名青年人才前往美国、荷兰和加拿大等国学术交流,40 岁以下青年人才获得副高级职称 8 人,1 人荣获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固定人员中有 2 人晋升教授,3 人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7 人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8 名 40 岁以下青年人才获得副高级职称。

六、产出贡献与效用影响

1.获奖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奖励 10 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二、三等奖各 1 项;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 1 项;其他名次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 4 项,三等 2 项。

2.论文,标准、著作等知识产权。发表论文 384 篇,其中 SCI 收录 76 篇,TOP5 论文 1 篇,韩国栋教授作为主要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 1 篇。国内一级期刊发表论文 308 篇。出版专著教材 25 部,其中,教材 8 部,英文专著 4 部,中文专著 13 部。已育成登记新品种 8 个(国审品种 1 个,区审品种 7个)。颁布国家标准 3 项,地方标准 12 项。获得发明专利 3 项,实用新型专利 67 项。

3.成果转化应用

(1)以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成果直接转化和技术服务模式,与企事业单位签订项目合同 3 份,技术成果转化经费 628 万元(与蒙草抗旱集团(上市公司)签订的金额为 200 万元,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金额为 300 万元);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成果转化项目 2 项,转化项目金额 380 万元。

(2)累计培训 60 余次,向区内外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提供技术指导,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草业频道”、实验室网站 https://zpjgygxly.imau.edu.cn/、海报、媒体等方式进行科普宣传。

(3)由本实验室起草,通过全国人大代表陈良提交的关于《草原牧区建立饲草储备战略》的全国人大提案获得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的批复。

(4)本实验室有 6 名人员参与“三区”科技人员下乡计划,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科技扶贫工作。在通辽市库伦旗、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和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通过推广饲草种植加工和肉牛养殖技术,助推农牧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编著发放蒙汉文技术指导手册 800 余册;帮助建立肉牛 TMR 饲料生产线 1 套;紫花苜蓿基地1200 亩,300 余户贫困户受益,人均增收 1500 元以上。

七、资源共享与运行状态

1.共享平台建设。(1)实行主任负责制,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施八章十九条六十三项运行管理条目。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原则,根据不同申请者的实验要求,统筹安排样地、仪器和数据资源。(2)建立域名 www.grass.imau.edu.cn/zpjgygxly.htm 的实验室官方网页,设立专属邮箱 和微信公众号进行信息和资源共享。同时与 15 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签订协同创新合作协议,进行科研材料、数据、信息、知识产权、仪器设备的全方位的资源共享。

2.开放交流合作。(1)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面向国内外专家设立 6 项开放课题。分别由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的人员承担。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 10 余篇。(2)组织开展了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20 余次。

3.运行状态

(1)实验室承担了学科群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的业务指导,并开展了实质性科研协同攻关。已与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区域的 15家相关单位签订协同创新合作书。整合全国不同区域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方向的科研成果,深度发掘科研成果对产业发展潜能,明晰产业发展动态,切实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协同创新合作。(2)与学科群内、外 12 家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加强了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3)积极参加学科群学术交流,如期参加学科群组织召开的学术研讨、年度总结、实验室试运行汇报会议,圆满完成了各类工作任务。(4)联合学科群内其他单位共同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七、实验室大事记

1. 2019115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农业农村部的审核。

2. 201932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同内蒙古青青草元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创新示范基地签约仪式。

3. 201939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贾玉山教授和副主任格根图教授为主要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饲草型全混合日粮研发与示范应用获得内蒙古自治区2018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4. 201939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贾玉山教授和副主任格根图教授,通过多年的调研,撰写相关提案建议,并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实施饲草储备战略加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的提案。

5. 2019430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同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会议室举行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

6. 2019626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委托内蒙古洁诺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7. 2019630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农牧厅联合下达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8. 20191012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与湖南农业大学签署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协议。

9. 20191030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获得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环评批复。

10. 2019116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召开实验室发展战略研讨会。

11. 2019124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与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开展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合作协议。

12.2019129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与呼和浩特市正奇农牧业有限公司签订开展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合作协议。

13. 2020723日至731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共中标4包共29台设备,签订政府采购合同,进入开工建设阶段。

14. 2020914日,完成了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十三五建设运行工作评估工作的自评和材料上报工作。

15. 2020925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韩国栋教授和赵萌莉教授为主要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牧区草原家畜系统精准生产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6. 20201013日,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展会中的饲草种业区由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承办。

17. 20201128日,依托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团队多年的研发成果的项目《饲草型全混合日粮·禁牧舍饲生态养殖促进内蒙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内蒙古金奖第一名成绩入围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最终在总决赛中斩获银奖。

18. 20201218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召开实验室发展战略研讨会。

19.20201225日,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同科尔沁左翼中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服务中心进行了创新示范基地签约仪式。



Copyright©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鄂尔多斯大街29号
电话:0471-4316259